仁让与和谐——读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》有感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这句话出自孔子的《论语·里仁》,仁,千万年来有多少人赞颂过它。仁让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史上的一轮“红太阳”。
东汉末年,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,一天,家中长辈端来了一盘梨,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,家长看到很惊讶,问他为什么要挑最小的呢?孔融说:“我在家中排行最末,理应我要挑的梨也是最小的。”四岁的孔融从小就懂得谦让,仁让不分年纪大小。扪身自问,我们像孔融一般大时,我们在做什么?
想想古人,再看看我,有时为了一己之利,却与亲人发生争执,而不是宽容礼让。想到这里,我回忆起了那一次与哥哥争杨梅之事。
那是正值杨梅釆摘季节,那鲜红且果汁满满的杨梅,让我垂涎欲滴。每次经过路边卖杨梅的小摊,总忍不住多看几眼。那天,妈妈买回了一大筐杨梅,贪吃的我一看到杨梅就整筐抱了起来,完全无视哥哥的存在。哥哥也喜欢吃杨梅,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,直咽口水。于是,手也随之伸了过来。刚伸到半路,就被我给打回去了。哥哥是个残疾人,双耳天生失聪,他听不见我的话,以为等会儿我会让给他吃几粒。他就可怜兮兮地坐在沙发上眼巴巴地看着我吃。
过了许久,他看到我没有丝毫让他吃的意思,就再次走来向我要杨梅吃。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,放下手中杨梅,用力把哥哥推了一下,哥哥后退了几步,差一点摔倒,哥哥站在那儿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。我恨不得一下子把整筐的杨梅都吃完。哥哥终于生气了,他快速走近杨梅,一把抓走筐里剩下的杨梅跑到阳台,我立即起身追过去,用手掌打了哥哥的脸颊,杨梅洒落地板,到处滚来滚去,我们俩随即开展一场抢杨梅大战。现在回想起来,脸上还火辣辣的,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哥哥。不为礼让,终究两败俱伤啊!
自从阅读了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》这本书,我也渐渐学会了仁让:在学校里,我把崭新的椅子让给了同学;在家里,我把鸡腿让给了哥哥;在公交车上,我把靠窗的座位让给了孕妇……
如今,“仁让”已经渐渐成了我们家的家风。仁让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无时不有,无处不在。爷爷让出村长一职给年轻人;妈妈把县级优秀教师的名额让给老教师;爸爸把宽敞明亮的大房间让给年近古稀的爷爷住……
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》这一本书,里面蕴含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,一条条耐人寻味的哲理,它告诉我们:仁让,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,更加和谐。这个真谛等待着我们,呼唤着我们,去实践中领略它与众不同的魅力。